首页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科普动态

毕节日报:团结乡麻窝口洞又发现动物化石

发表日期:2009-11-23来源:放大 缩小
     本报讯  11月7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员赵凌霞再次带队到团结乡团结村高山组麻窝口洞采集化石标本。截止13日,采集了200多颗珍贵动物牙齿化石,6颗猩猩牙齿化石;并在去年物种的基础上,新发现了金丝猴牙齿化石。

  去年年底,赵凌霞一行在何官屯扒耳岩巨猿化石点的野外工作即将结束时,得到团结乡一洞穴发现动物化石的消息后,在地区文物局、市文管所业务人员和团结乡领导干部的协助下,对发现化石的麻窝口洞及周边地区进行了为期5天的实地考察。在洞内进深3米至5米处的较松散的砂质粘土中采集到种类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均为单颗牙齿,初步鉴定至少有15个种类,包括3种灵长类:猩猩、长臂猿、猴类;5种偶蹄类:苏门羚、鹿、麂子、猪、牛;2种奇蹄类:中国犀、巨貘;2种食肉类:中国黑熊、鬣狗;2种啮齿类:豪猪,硕豪猪;长鼻目:东方剑齿象。其中,东方剑齿象、中国犀、巨貘等已灭绝,根据动物群组合及堆积物特征,初步判断该动物群的时代可能为晚更新世。目前,我国已发现的猩猩化石点有30多个,主要集中在广西、广东,时代从早更新世到晚更新世。贵州境内仅在桐梓岩灰洞和黔西观音洞发现过,二者的时代均为中更新世,与麻窝口洞的动物化石组合相比,动物群面貌也不尽相同。据了解,麻窝口洞的发现的猩猩化石和哺乳动物群对研究猩猩的地史分布、演化灭绝及贵州西部高原地区的环境变迁有着重要意义。

  赵凌霞博士介绍:“去年年底,我们在麻窝口洞采集了数百件动物化石标本回去后,发现比较有科研价值。团结乡领导很重视,在我们走后就把洞口封闭、保护起来。听说这个消息后,我们决定再过来,从7号开始,我们清理坡面,挖出了一条探沟,争取在11月25日前多采集一些小型哺乳动物化石标本、植物孢粉样,带回中科院测定年代,进一步开展科研,为挖掘作前期准备。经过几天的努力,现在又采集了200多样。让人兴奋的是,新发现了金丝猴牙齿化石和6颗不同类型的猩猩牙齿化石,这些都是比较珍贵的。”

摘自 http://news.yxgz.cn/culture/2009/1118/325057.html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