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科普动态

【新华网】科学家发现人类早在4万年前就已进入青藏高原

发表日期:2018-12-03来源:放大 缩小

 

图为研究团队在进行考古挖掘  中科院供图 

  新华网北京11月30日电(王莹)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该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外公布青藏高原腹地尼阿底遗址重大考古发现及研究成果,将人类首次登上青藏高原的历史推前到4万年前,成为世界范围内史前人类征服高海拔极端环境的最高、最早记录。研究成果于11月30日在《科学》杂志在线发表。

  一直以来,科学家普遍认为,晚更新世是现代人演化的关键时期,人类的技术和认知能力快速发展,适应环境能力增强,扩散到世界大多区域,但环境极端恶劣的高原依然人迹罕至。即使在30000万年前,人类几乎征服了亚洲的每一处未被冰盖覆盖的土地,青藏高原也因其恶劣环境成为最后一片无人之境。作为“地球第三极”,广袤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资源稀缺,环境恶劣,对人类生存构成严峻的挑战。古人类最早何时扩散到这片高原腹地也成为学界一直关注的重要课题。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科院古脊椎所高星课题组和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合作,经过多年的调查、发掘与研究,在藏北羌塘高原发现一处具有原生地层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尼阿底(Nwya Devu),证实古人在4—3万年前已踏足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在世界屋脊上留下了清晰、坚实的足迹。该遗址海拔4600米,是一处规模宏大、地层保存完好、石制品分布密集、石器技术特色鲜明的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是迄今青藏高原最早、世界范围内最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刷新了学术界对青藏高原人类生存历史、古人类适应高海拔极端环境能力的早前判断。

  据高星研究员介绍,尼阿底遗址是西藏首次发现的具有确切地层和年代学依据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青藏高原风化剥蚀严重,人类活动的证据难以在地层堆积中完整地保存下来。以前在高原边缘的青海地区(海拔3000—3500米)发现一批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但在西藏只有地表采集的石制品,未能发现有地层依据、年代明确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本次发现的尼阿底遗址有连续的地层和可信的年代数据,所赋存的信息弥足珍贵。”高星说。

 

图为尼阿底遗址采集的石叶  中科院供图 

  此次尼阿底遗址的珍贵发现,对研究古人群迁徙、融合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据研究所所长邓涛介绍,该遗址出土以石叶为技术特征的文化遗存。石叶技术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独特的工具制作技术,具有预制石核——定向剥片——系统加工等固定的操作链流程,其产品规范、精致、锋利,为征服高原等极端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技术装备,代表着人类石器技术和认知能力的高峰。记者了解到,该技术体系被认为是早期现代人的文化标识,主要流行于非洲、欧洲、西亚和西伯利亚等地区,在中国北方的少量遗址也有所发现。“此次尼阿底遗址的材料发现,毫无疑问为揭示不同地区人群的迁徙、交流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证据。”邓涛表示。

  据介绍,高星、张晓凌博士带领的科研团队为攻关这一课题,自2011年以来八上高原,克服了诸多困难,其中最大的挑战是年代测定。对此,高星告诉记者,由于没有发现动物化石和木炭等便于测年的样品,课题组在埋藏遗物的地层中系统提取了石英砂开展光释光测年。经过三年的多次取样、现场信号检测测量、多个实验室对比测试和分析校对,团队获得三组相互支持、可信的年代数据,最终将古人类生存的年代测定为4—3万年前。

 

为尼阿底遗址的位置  中科院供图 

  同时,对该遗址地层的划分和文化层的辨认也是难点,在湖滨沉积、坡积、风沙堆积、风力剥蚀、雨水改造、冻融等营力作用下,该遗址的堆积过程十分复杂。葛俊逸博士等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分辨出三个沉积单元,确定最下面的层位是埋藏石制品的原生层位,对于遗址的形成过程和各层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出了合理、令人信服的解释;该项研究还结合了古环境信息和分子生物学的成果,指出古人类在遗址活动的时期处于末次冰期的间冰阶,气候相对温暖湿润,为人类的迁徙和生存提供了环境和生态基础。

  尼阿底遗址的发现与研究揭开了古人类征服雪域高原神秘面纱的一角,三位审稿专家一致认为,尼阿底的发现圆满地解决了遗传学和考古学对人类最早涉足青藏高原时间的不同认知问题,作为青藏高原乃至世界上最高和最早的考古遗址,尼阿底遗址极大地提升了对人类适应生存能力的了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