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科普动态

【北京日报】国内首家学生化石修复中心落户北京市第十中学

发表日期:2019-05-27来源:放大 缩小

  中学校园里也有了化石修复中心——国内首家学生化石修复中心落户北京市第十中学。“北京市中小学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科学实践教育基地校”、“中国古动物馆古生物人才培养基地校”、“丰台区科学探索实验室”同时揭牌。

  虽是校园修复中心,配备却不低。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古动物馆、丰台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的支持下,国内首家学生化石修复教室拥有空气压缩机、万向排气罩、气动雕刻笔、3D打印机等专业设备设施。

  未来,中国古动物馆的专家们将为实验室提供重要素材和技术支撑,对同学们进行科学方法指导和科学精神培养。同学们将在校内化身“古动物学家”,开展古生物与STEAM的融合课程,修复化石、开展古生物复原绘画、古生物复原雕塑、3D打印复原古生物等实践课程,提升科学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

  活动中,师生们在化石修复教室内进行了皮劳克龟的清理修复工作和海生棘皮动物海百合化石修复工作。据了解,“皮劳克”是俄语的音译,意思是“石膏壳”。在发掘过程中,专家们会在野外浇筑石膏包,再将化石包在已定型的石膏壳内,并对石膏包进行产地、发掘点和序号的编写。这种石膏包就是“皮劳克”,它像一个特制的蛋壳一样,在运输当中实现对化石的保护;回到实验室后,研究人员根据有关记录判断开包位置,用锯条打开,去掉“皮劳克”,再对化石进行清理、研究、修复等工作。本次去除“皮劳克”的化石龟,生活于早白垩世,与恐龙生活在一个同时代,挖掘出土于甘肃省马鬃山。

  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13年开始,学校借助北京市社会大课堂资源和中国科学院的院所资源,探索研发了“生命脚印”系列实践活动课程。每年组织同学们在专家的带领下,赴北京灰峪挖掘晚古植物化石,目前挖掘采集到了沉积年代为二叠纪的蕨类羊齿化石、中华轮瓣叶化石、芦木化石等珍贵化石;赴云南禄丰、山东莱阳挖掘恐龙化石、赴湖南湘西挖掘三叶虫化石、角石化石。 

  六年来,参与挖掘远古生物化石活动的同学超过3000人次,行走里程超过五万公里,规模居于全国之首

  2018年6月,学校建设完成了学生自己的化石陈列博物馆,这是国内首家学生挖掘化石主题展示的化石博物馆。2018年12月,学校申请了“丰台区科学探索实验室”项目,借助丰台区科委的资金支持和专家力量建成了化石修复教室,彻底打通了学校生命脚印实践课程的“最后一公里”。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