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科普动态

【中新社】泥河湾古人类活动最新研究:百万年前石器制作锤击为主砸击为辅

发表日期:2020-11-24来源:放大 缩小
泥河湾盆地地理位置及早更新世遗址分布。裴树文 供图

  中新网北京11月23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泥河湾盆地是早期人类扩散至东北亚最早且最集中证据所在地,以密集分布百万年前古人类活动遗址为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中国和西班牙科研团队最新合作研究表明,泥河湾古人类百万年前为适应当地自然资源和环境,石器制作技术总体上以锤击法为主、砸击法为辅。

  记者23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获悉,该所裴树文研究团队联合西班牙高级科学研究委员会历史研究所,对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砸击法剥片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近日已在国际专业期刊《考古与人类科学》发表。

实验过程与实验中所用石料的前后状态对比(马东东 供图)。

  裴树文研究员介绍说,为探究泥河湾盆地岑家湾台地周围燧石原料在砸击法石器上的表现特征,联合研究团队在该区域采集石料,进行砸击法与锤击法石器实验,并同遗址出土标本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砸击法石核是最具辨识度的产品,经过砸击法利用的石核较容易产生两极特征,并且具有明显的砸痕,这些典型特征使其能够与锤击法石核相区别。同时,实验研究显示,具有可靠鉴定特征的石片只占砸击法石片总数的20%左右,大部分砸击法石片与锤击法石片无法区别。

  砸击法是早期人类石器技术的基本方法,多数学者认为该技术是一种比较浪费原料的剥片技术。针对泥河湾盆地燧石原料的实验研究中,联合研究团队认为,砸击法产生的石片与废片和锤击法相比在数量上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因此之前的观点在该地区并不适用。对于泥河湾地区岑家湾台地的燧石原料来讲,在经济学上,锤击法技术比砸击法技术具有一定的效率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并不显著。

实验中产生的砸击法石核(马东东 供图)。

  联合研究团队进一步讨论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遗址中砸击法技术的具体表现特征指出,总体来讲,早更新世遗址以锤击法剥片为主,砸击法作为补充角色。锤击法因其较强的控制性和一定的效率优势,在泥河湾盆地百万年前的遗址中占据主要地位。砸击法的使用并非为了对当地原料的强化利用,而是作为锤击法技术的补充,处理原料在剥片过程中锤击法不易处理的问题。因此,砸击法剥片技术更多的是古人类对当地资源与环境的一种适应策略,而非文化标志。

实验中产生的砸击法石片(马东东 供图)。

  裴树文表示,最新研究成果为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遗址中砸击法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后续可通过在中国其他地区针对当地原料进行相关实验研究,以更加客观理解砸击法产品的特征及其在古人类对当地资源与环境适应中所扮演的角色。(完)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