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队伍
  • 姓名: 易鸿宇
  • 性别: 女
  • 职称: 副研究员
  • 职务: 
  • 学历: 博士
  • 电话: 
  • 传真: 
  • 电子邮件: yihongyu@ivpp.ac.cn
  • 通讯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42号
    简  历:
  • 6/2014-5/2016

    获英国皇家学会中英学术基金会博士后奖学金,于爱丁堡大学进行蛇类起源与爬行类内耳功能研究

    1/2009-5/2014    博士(PhD),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1/2009-10/2010   哲学硕士(M.phil),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9/2006-1/2010    理学硕士(M.S.),北京大学

    9/2002-9/2006    理学学士(B.S.),北京大学
    社会任职:
    研究方向:
  • 脊椎动物结构功能形态学(侧重古爬行类和两栖类)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 蛇类起源:通过CT扫描和三维建模,定量分析了现生蛇类的内耳在水生、陆生、陆生掘穴类型中的形态差异,并以此为基础证明了一白垩纪关键蛇类为掘穴种,从而为蛇类陆生穴居起源说提供了有力证据。研究发表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受到广泛关注,媒体报道包括ScienceBBC Radio Channel 5、泰晤士报,新华网等。

    蜥蜴的毒腺演化:在晚白垩世一大型蜥蜴Estesia mongoliensis牙齿中发现了两个传送毒液的沟槽,与现生毒蜥Heloderma suspectum的单沟槽牙齿既同源,又有形态分异。结合形态与DNA数据进行分支分析,证明E. mongoliensisH. suspectum在演化上同属一单系群,因此E. mongoliensis为最早的有毒蜥蜴。

    脊椎动物形态分异度计算新方法:基于形态矩阵和系统树可以计算形态分异度(morphological disparity)变化是否与演化速率(evolutionary rate)相关。但是,演化速率的计算自动包括演化的中间节点即ghost lineages。相反的,形态分异度的传统计算方法并不包含演化中间节点。本研究与多个门类的研究者合作,提出将演化中间节点计入形态分异度的新计算方法,利用此方法可发现传统方法忽略的演化趋势。本研究2011年发表在 Paleobiology
    代表论著:
    获奖及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