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博士后出站报告(曹文心)

发表日期:2021-09-08来源:放大 缩小

  报告题目:准噶尔盆地南戈壁地区古近纪轮藻植物群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合作导师:倪喜军

  评审委员会主席:王世骐

  委员:倪喜军、李茜、赵文金、李强

  时间地点:2021年9月10日(星期五)上午9:00 六楼谈古斋

  内容简介:

  在中、新生代的陆相沉积地层中,轮藻化石的丰度高、演化快,是地层划分及对比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次研究从系统分类学,古生态学和生物古地理学的角度对中国新疆准噶尔盆地南戈壁地区的古新世轮藻植物群Peckichara torulosa var. varians, Lychnothmanus vectensis 和 Gyrogona caelata进行了讨论。L. vectensis(L. aff. vectensis)在中国东部产出于晚白垩世—古新世转换期地层,而在中国西部则出现于晚古新世地层中。欧洲最早的L. vectensis化石记录出现在西班牙、法国和英格兰的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地层中。G. caelata也表现出类似的情况。G. caelata最早发现于准噶尔盆地南戈壁地区的古新世最晚期地层,较新的化石记录发现于东欧(罗马尼亚)的中始新世地层以及西欧(西班牙、法国和英格兰)的中晚始新世地层中。该组合在南戈壁地区的出现说明了这些轮藻谱系起源于亚洲,并在始新世中晚期通过图尔盖海峡从亚洲向欧洲扩散,而图尔盖海峡在晚始新世末期才逐渐从塔里木地区和西伯利亚盆地退出,说明轮藻的扩散早于图尔盖海峡的消失。水鸟、水生或半水生哺乳动物在促进轮藻的洲际传播中可能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始新世中后期中亚和欧洲的一些哺乳动物和鸟类化石组合的共同出现也支持了这一观点。通过沉积学研究的证据,G. caelata在到达欧洲之后就改变了曾经的生活习性,开始适应浅湖生境,而L. vectensis最初在亚洲时就生活于浅湖,在其移生到欧洲之后仍能很好适应浅湖环境。

  请委员们准时出席,欢迎同仁、学生参加。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