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古脊椎所等对湖北青龙泉新石器时代居民牙齿磨耗及健康状况研究获新进展

发表日期:2013-10-10来源:放大 缩小

    古代人群食物构成,以及相关的经济模式和生存适应活动与牙齿磨耗和牙齿疾病密切相关,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在考古学和体质人类学研究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刘武研究员课题组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者通过对87例个体1075枚湖北青龙泉新石器时代居民牙齿的磨耗、龋齿病、牙齿生前脱落、颌骨粗壮程度的观察、分析和对比,不仅揭示了当时人类的食物构成,而且从另一个侧面对考古学研究所关注的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黄河与长江流域的人群关系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最新一期的《人类学学报》(第32卷第3期)刊发了该项研究成果。 
    湖北郧县青龙泉遗址位于湖北省郧县杨溪铺镇财神庙村五组,地处汉江北岸,发现有仰韶、屈家岭和石家河三种文化类型的遗存,居民在该遗址生存活动的年代范围在大约距今6500-4500年之间。青龙泉遗址内发现的仰韶、屈家岭、石家河三种新石器文化遗存存在相互叠压现象,因而被认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南、北文化交流的过渡地带。有关学者通过考古发现和同位素测试分析认为,生活在青龙泉遗址的新石器时代居民已经具有发达的农业、家畜饲养业和渔猎,稻粟农业和肉类对居民的食物构成都有贡献,但并不确定农业或渔猎是否占主导地位。 
    通过对青龙泉新石器时代居民牙齿磨耗情况的观察和对比分析,研究人员发现,相比于其他中国新石器时代人类,青龙泉居民的牙齿磨耗程度总体偏轻、臼齿磨耗角度多呈倾斜状、龋齿病出现率高、与生活状态相关的牙齿生前脱落出现率低、颌骨粗壮程度不明显。这些发现提示居民的食物较精细,加工程度高,富含碳水化合物,推测农业经济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长江中游地区已经比较发达,在居民食物构成中居主导地位,居民可能已经具有较高的食物制作加工技术。 
    据研究人员介绍,青龙泉新石器时代居民牙齿磨耗、龋齿病出现率、颌骨粗壮程度与时代接近的河南淅川下王岗新石器时代居民接近,提示生活在两地的新石器时代居民食物构成、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生活方式接近。因而,本项研究从体质人类学研究证据的角度支持在距今5000年左右,生活在黄河与长江中游地区的古代居民具有发展程度接近的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农业经济在居民食物构成中占有主导地位。 
    文章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刘武研究员说,“仰韶、屈家岭和石家河三种文化类型的遗存在青龙泉遗址互相叠压存在了大约2000年时间。现有的考古学证据显示生活在该遗址新石器时代居民具有相同的经济模式,即均以农业种植为主,狩猎采集为辅,因而有大致相似的食物构成。这三种类型文化所代表的人群相互之间在食物结构上肯定会存在一些差别,有必要在未来在增加标本的基础上,对这三种文化居民相互之间在食物构成上的差别做专门的研究。此外,本项研究还发现青龙泉新石器时代可能具有较高出现率的拔牙习俗。未来研究将进一步确认这一发现,并探讨青龙泉新石器时代居民拔牙习俗所代表的文化或人群关系”。 
    该项研究获得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及湖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库区文物保护科研课题的资助。 

图1 青龙泉新石器时代居民下颌臼齿磨耗角度,A 倾斜状的牙齿磨耗面;B 水平状的牙齿磨耗面。(周蜜供图)

图2 青龙泉新石器时代居民龋齿病变,A下颌臼齿咬合面龋齿,B上颌臼齿近中面龋齿。(周蜜供图)

图3青龙泉新石器时代居民牙齿生前脱落。(周蜜供图)

图4青龙泉新石器时代居民上颌骨颊面及下颌骨舌面的圆枕状骨质隆起。(周蜜供图)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