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准噶尔盆地古新世轮藻化石指示轮藻植物群的亚洲起源

发表日期:2022-03-31来源:放大 缩小

  图尔盖海峡(Turgai Strait),又称西西伯利亚海,是中侏罗世至始新世末期(或渐新世)、连接北冰洋和特提斯洋以及分隔亚洲和欧洲大陆的大型浅、咸水体。图尔盖海峡被认为对生物的迁移和扩散起到了“屏障”作用,导致许多哺乳动物和植物类型出现了地理隔离。而最新证据表明,轮藻的传播似乎并未受到该“屏障”的影响。 

  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研究人员合作研究了准噶尔盆地南戈壁地区古新世晚期的轮藻植物群。该植物群包括Peckichara torulosa var. variansLychnothmanus vectensisGyrogona lemani capitata,其中L. vectensis最早记录于中国东部白垩系/古近系界线之下,而其在欧洲的最早记录发现于西班牙、法国和英国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早期地层;G. lemani capitata最早记录于准噶尔盆地南戈壁地区古新世最晚期地层,而其在欧洲的最早记录发现于罗马尼亚和法国始新世中期地层。这些化石记录说明该轮藻植物群起源于亚洲,在始新世中、晚期向欧洲扩散,即轮藻植物群扩散发生在图尔盖海峡闭合之前。 

  在轮藻的洲际传播中,水鸟可能起到了关键作用,在中亚和欧洲发现的一些相同的始新世中、晚期的鸟类化石组合支持了这一观点。根据现生轮藻传播的研究,轮藻的藏卵器可以附着在鸟类的脚和羽毛上,也可以在鸟类的消化道或盲肠中被携带。当藏卵器被携带于候鸟的消化道中,它们能在相距 100150 英里(≈161–241 km)的湖泊之间传播,而当藏卵器被携带于候鸟的盲肠中,它们可能会被携带至更远距离的湖泊(前者距离的几倍)。沉积学研究表明,L. vectensis最初在中国东北松辽盆地生活于浅湖环境,在其迁徙到欧洲之后仍生活于浅湖环境,而在准噶尔盆地生活在间歇性的河流环境中,到达欧洲之后改变了生活习性,开始适应浅湖环境。

  该研究近日发表于国际古生物学期刊《古生物学杂志》(Journal of Paleontology)上。本研究得到第二次青藏科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的经费支持。

文章链接:Cao, W., Li, S., Li, Q., Stidham, T. A., Wan, X., Ni, X., 2022. Asian Paleocene charophyte records demonstrate Eocene dispersals from Asia to Europe.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https://doi.org/10.1017/jpa.2021.118.

 

轮藻Lychnothmanus vectensis可能于古新世晚期传播至准噶尔盆地,然后沿两条可能的路线扩散:始新世晚期—早渐新世扩散至欧洲,或于始新世早期先传播至美国,而后到达欧洲。轮藻Gyrogona lemani capitata最早的化石记录出现在准噶尔盆地的古新世末期,于中始新世时扩散至法国。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