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中国科学院国际伙伴计划2018年度项目验收会在古脊椎所顺利举行

发表日期:2019-01-11来源:放大 缩小

      2019年1月9日,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组织评审专家组对我所刘武、倪喜军研究员承担的对外合作重点项目进行验收。
      刘武研究员主持了“中国与西班牙古人类化石对比及欧亚地区人类起源与演化”、“中国古人类演化及其与欧洲古人类的关系”两项延续项目。项目通过发挥中国与西班牙古人类资源互补优势,与英、美、南非学者多方开展了合作。主要围绕欧亚地区直立人演化与变异、东亚更新世中晚期人类演化多样性、中欧古人类之间的基因交流等国际前沿问题开展野外调查、发掘和系列专题研究,取得一批原创性并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中在《自然》发表的湖南道县福岩洞发现的距今8-12万年的最早完全现代人牙齿化石的研究。这项成果入选2015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40项标志性科技成果”。在《科学》发表的在河南许昌发现的新型古人类头骨的研究。该项成果入选2017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及“中国古生物十大进展”。项目组也在安徽华龙洞发现重要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倪喜军研究员与堪萨斯大学K. Christopher Beard教授共同领导的研究团队承担的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始新世-渐新世亚洲南部与西南部灵长类演化与类人猿起源研究”深入开展了有关灵长类早期演化与类人猿起源方面的合作研究。在中国、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土耳其等国家开展了联合科学考察工作,共同开展了生物地层学和古生物化石野外发掘工作,通过开展野外工作和与多个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两个团队在新生代早期新特提斯沿岸的广阔区域发现了新的灵长类化石,建立了标准化的化石特征分析手段,并建立了世界最大的灵长类特征矩阵,建立多时间尺度、多特征维度的灵长类系统演化数据库,并开展了基于大矩阵全证据的系统分析。合作双方共同发表了多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灵长类演化滤器假说,成功解释了基干类人猿起源于亚洲而灵长类冠类群繁盛于非洲的悖论。

      在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方面,项目也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如选派人员互访、培养青年研究力量、联合培养研究生等,大大加强了我所与国际科研机构的合作关系,扩大了我国学者的国际影响力。

      在听取了汇报后,专家组认为刘武和倪喜军研究员承担的国际合作项目出色的完成了预期目标和计划任务,提升了国内科研究机构和人员的国际影响力。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