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出版物 >> 古脊椎动物学报

学报文章下载

临夏盆地晚中新世维氏大唇犀(奇蹄目,犀科) 肢骨化石

2002年 第40卷 第4期:305~316

发表日期:2009-01-15李志恒来源:放大 缩小

作者:邓 涛

摘要:大唇犀( Chilotherium 属) 是中国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中占统治地位的类型,在亚洲的其他地区和南欧也有广泛的分布。然而,有关大唇犀头后骨骼的记述相当少。在山西保德和陕西府谷已经发现了丰富的大唇犀化石,但到目前为止仅有安氏大唇犀( Ch. anderssoni) 的少量头后骨骼被记述。维氏大唇犀( Ch. wimani) 最早发现于陕西府谷,被记述的材料仅包括头骨标本。最近我们在甘肃临夏盆地发现了大量晚中新世的Ch. wimani 化石,其中不仅有众多的头骨,头后骨骼也相当丰富。本文研究的标本采自临夏盆地内众多的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地点,包括和政县的大深沟、南阳山、大山庄、禾托和高家山,广河县的后山、兰家山、山庄、寺沟、次滩、沙地沟、阳洼铺子和桥家,以及东乡县的双拱北等。在保德的三趾马动物群中,大唇犀以Ch. anderssoni 和哈氏大唇犀( Ch. habereri) 为代表,而在临夏和府谷却是以Ch. wimani 为代表。临夏盆地的三趾马动物群中共有3 种无角犀类, 即Ch. wimani ,Acerorhinus cornutus A. hezhengensis 。根据头骨材料的统计, Ch. wimani 在犀类中占有绝对优势,A. hezhengensis A. cornutus 的个体数量很少。与此对应,动物群中的无角犀类肢骨明显可以分为3 组,其中具中等尺寸的一组占有绝对优势。结合形态特征,占绝大多数的这组肢骨被判定应属于Ch. wimani 。数量很少的小型和大型的两组肢骨可能分别属于A. cornutusA. hezhengensis 。本文详细记述了Ch. wimani 的肢骨化石,它的前、后脚都为三趾,第三骨缺乏侧面对骰骨的关节面,肢骨相当短粗,其尺寸与保德发现的Ch. anderssoni 接近,但粗壮程度略小于后者。Ch. wimani 距骨对跟骨的第二和第三关节面愈合或仅有很小的间隔。Ch. wimani 的头骨性状显示它是目前Chilotherium 属中已知最原始的一个种,而它的肢骨粗壮程度和距骨关节面特征也表明它比其他的大唇犀种更原始。Ch. wimani 的肢骨尺寸也与产自保德和新安的Acerorhinus palaeosinensis 接近,且后者的距骨对跟骨的关节面也是愈合的,但后者肢骨的粗壮程度小于Ch. wimani Ch. wimani 的肢骨更远比产自通古尔的Acerorhinus zernowi 短粗。尽管Ch. wimani 的前肢长于产自西班牙的Alicornops simorrense ,但在欧洲发现的大多数A. simorrense 的肢骨都比Ch. wimani 细长。所有Aceratherium incisivum 的肢骨也都比Ch. wimani 细长,而Hoploaceratherium tetradactylum 的肢骨更是远远长于Ch. wimani ,相应地也更为纤细。在可以对比的肢骨中, Plesiaceratherium gracile 的掌、蹠骨比Ch. wimani 细长得多,同时前者距骨对跟骨的关节面也分得相当开。所以,在无角犀亚科中,大多数属种的肢骨都比大唇犀细长,这与它们的系统发育地位是吻合的。

关键词: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犀科,肢骨

卷期:40卷 04期

相关附件下载:临夏盆地晚中新世维氏大唇犀(奇蹄目,犀科) 肢骨化石

附件: